当前位置:首页 > 业界资讯 > 正文

第二个5万亿城市要来了

一、定局:北京锁定第二个 5 万亿城市席位
2025 年末,北京 GDP 将正式站上 5 万亿元台阶,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跻身该量级的城市。这一结论并非凭空预测,而是基于三重关键依据:
  1. 官方明确表态:北京市政府在主题发布会上直接披露 “十四五” 收官目标,将 5 万亿作为硬性发展节点。

  1. 增长轨迹清晰:2023 年北京 GDP 已达 4.735 万亿元,若保持近年 5% 左右的增速,2025 年突破 5 万亿属必然趋势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2023 年五经普中北京 GDP 一次性调增 3593 亿元,叠加 2018 年四经普的 2786 亿元增量,两次普查累计为其注入超 6000 亿元 “底气”。

    第二个5万亿城市要来了
  1. 预测数据佐证:多方机构测算显示,北京 2025 年 GDP 将达到 5.2-5.4 万亿元,远超 5 万亿门槛,其中数字经济贡献占比将达 40%。

二、破局:5 万亿背后的三大核心驱动力
北京能实现跨越式增长,并非单纯依赖规模扩张,而是源于产业、创新、政策的系统性突破:
1. 产业结构:高端服务业与智造双轮驱动
  • 服务业 “压舱石”: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,增加值突破万亿元,且每年保持千亿级增长;金融业更显强势,资产规模超 220 万亿元(占全国一半),增加值超 8000 亿元,与上海处于同一梯队,仅这一产业就足以比肩普通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。

  • 制造业 “向高攀升”:疏解低端产能后,北京聚焦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,165 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见效,“北京智造” 成为新增长极。

2. 创新生态:全球科研城市的实力兑现
北京已连续八年蝉联 “自然指数 — 科研城市” 全球首位,创新动能体现在三个维度:
  • 数量优势:平均每天诞生 300 多家科技企业,人工智能企业超 2400 家(占全国 50%),备案大模型 158 款(占全国 30%);

  • 质量领先: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18 件,是上海的 1.5 倍,中关村科技园区年产值已破万亿;

  • 转化高效:研发投入强度 6.5% 居全球前列,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持续提升。

3. 政策红利:定位优势与区域协同共振
作为全国政治、文化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 “四中心”,北京享有独一无二的战略资源:
  • 国家战略叠加: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、自贸试验区 “两区”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重大战略落地几乎 “难以绕开”;

  • 区域协同赋能:京津冀交通网络不断加密,厂通路等 11 条跨界道路通车,平谷线建成后燕郊到副中心仅需 9 分钟,区域要素流动效率大幅提升。

三、变局:5 万亿时代的中国城市格局重构
北京迈入 5 万亿阵营,不仅是单一城市的突破,更标志着中国城市经济进入新阶段:
1. 形成 “双 5 万亿” 头部阵营
京沪联袂跻身 5 万亿量级,将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梯度:
  • 全球维度:5 万亿约合 7000 亿美元,超过瑞典、比利时等 20 多个国家的 GDP,使京沪跻身全球仅有的 5 个 5 万亿级城市(另三个为纽约、东京、巴黎);

  • 国内维度:5 万亿规模已超过全国 2/3 省份,而深圳、广州 2025 年预计 GDP 分别为 4.3-4.5 万亿、3 万亿左右,北京与深圳的差距相当于一个东莞的经济体量,短期内难以追赶。

2. 万亿城市 “含金量” 再分化
随着 27 个万亿城市扩容至 30 席的预期临近,城市竞争已从 “规模竞赛” 转向 “质量比拼”:
  • 梯度清晰化:5 万亿(京沪)、4 万亿(深广渝)、2 万亿(苏成杭武)、1-2 万亿(16 城)的梯度格局正式形成,5 万亿成为衡量顶级城市的新标尺;

  • 竞争焦点转移:头部城市不再追求总量赶超,而是转向细分领域突破 —— 如深圳在工业、出口、研发投入上保持全国第一,广州发力低空经济等新赛道,形成 “各有专长” 的竞争态势。

3. 区域经济辐射力再升级
北京 5 万亿的溢出效应将加速京津冀一体化:
  • 产业外溢:高端制造业、研发服务等环节向雄安、天津等地转移,带动区域产业升级;

  • 民生共享:医疗、教育等优质资源逐步辐射周边,提升区域宜居性。


最新文章

随机文章